花开见禅两则

菜谱 2020年02月18日
花开见禅两则:《幡动风动心动》《什么是我自己》

  幡动风动心动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作竹木,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刻。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

  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却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只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释,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禅,直指本心,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什么是我自己

  “我是谁?”

  当你开始这样问时,就有一点哲学了。

  和尚问:“什么是我自己?”

  缘德禅师反问:“是什么使你问这个问题?”

  狗和猴子都不会问“我是谁?”让你问这个问题的,是你的“自我意识”,你成了自己观照、思考的对象。

  和尚问:“什么是我自己?”

  道闲禅师:“就像你和我。”

  和尚:“那就没有二元差别了。”

  道闲:“十万八千里!”

  每个人都有“自我”,从某个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差别;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都是独一无二的。所谓“自我追寻”或“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渴望能在这个尘世活出一个有意义而又独特的自己。

  和尚问:“什么是我自己?”

  玄沙禅师反问:“你要你的自我做什么?”

  云门禅师反问:“你是怕我不知道吗?”

  得一禅师答:“你这是雪上加霜。”

  但当一个人开始问“我是谁?”而开始去思索、去追寻时,却往往是进一步迷失的开始。他被世俗的物欲所迷惑,希望用这个或那个来装扮“自己”,获得别人的鼓掌和肯定,但这样的自己却是“妄我”而非“真我”,结果无异是“雪上加霜”。

  尸利和尚问:“构成这个我的是什么?”

  石头禅师反问:“你为什么到我这里来找?”

  和尚:“如果我不问,要从何处得到解答呢?”

  石头:“难道你失去过?”

  自我追寻经常是“骑驴找驴”,与其盲目地四处去追寻,不如先静下心来,好好认识自己。

  禅,就是要帮助你认识你自己。

邢台治疗男科方法
儿童感冒鼻塞咳嗽安全用药不容忽视
台州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更多阅读
友情链接: 最全的凯里美食攻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