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气节

菜谱 2020年05月08日

本书作者从品味苏轼人生的角度展开,而不是用直叙历史的笔法来写,十分新颖。作为推介中国历史的普及读物,这本书很值得阅读。

读罢《说苏轼》,我发现苏轼曾经差一点登上和明代张居正一样的首辅(宰相)高位。

明朝张居正自进入官场,就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左右逢迎于徐阶、严嵩两大政治阵营之间,将自己的政治立场隐藏起来,甚至对奸相严嵩不惜阿谀颂德。徐阶扳倒严嵩后,把张居正提拔为自己的副手,专门从事拨乱反正的工作,并在自己倒台前,把张居正纳入内阁,成为先帝托孤之臣。最终,张居正位极人臣,在世时领导推行万历新政得以成功。

与张居正相似的是,苏轼的天资禀赋也相当高,在文以治国的北宋,入仕之路较为顺畅。当年宋仁宗在科考殿试中,看了苏轼、苏辙兄弟的政论文章之后回到后宫,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对曹皇后说:今天我为子孙准备了两位宰相。可见皇帝对苏轼的为人、为政十分赞许。也因此,后来苏轼几次被贬,最终都是在皇太后的主张下召回。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时把苏轼兄弟作为新生力量提拔到领导岗位,与司马光的保守势力抗衡。但是,苏轼清醒地预见到了变法的弊端,在皇帝面前历数与民争利、操之过急的危害,因而被贬外放到杭州等地。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复职,他认为苏轼反对变法坚决,很快就将其启用为自己的副手。而苏轼依然仗义执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主流大有可取之处,不应全盘否定,保守、倒退仍对国家有害。但是,在容不得不同政见方面,司马光和王安石却完全一致,加上奸佞小人上下其手,结果苏轼又一次被贬官到更远的惠州、海南等地。

如果当初苏轼不太计较品节,稍微赞同一下王安石,就能前途无量。或者司马光当政时,苏轼作为他的副手,什么都不用说,有先帝的遗诏,有皇太后的宠幸,在司马光当政十个月去世之后,继任宰相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届时,苏轼什么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呢?看来,后世张居正是吸取了前辈文人的这些教训而韬光养晦的。“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然而,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的私交深厚,但是在关系社稷民生的大原则上,却不肯退让半步,为官的天职,策使他义无反顾,置个人荣辱与度外。

如果说张居正、曹操代表了文人的抱负,那么苏轼、陶渊明则代表了文人的气节。

共 90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呵呵,一个篇幅较短的赏析作品,引出了一个文人究竟以什么为重话题。施展抱负、左右逢源,也许成就功名;一身正气、仗义执言,保守气节,可能功败垂成。实施新政、体现政治智慧的名相张居正,坚守气节而多次被贬的苏轼,在历史的长河里同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欣赏大作。【:琴声悠扬】

1楼文友: -06 15:41:09 虽然人物对比明显,作者不发表观点,留给读者去思考,但作品有一样精彩的效果。

豪哥,高产田哪。一周出那么多作品,向您致敬。呵呵。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楼文友: -06 16:08:47 只是喜欢读,有点感悟就写,质量未必高。

儿童健脾胃的药
运动是否能疏通经络
桂林治疗白癫风医院
友情链接: 最全的凯里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