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以后搭配

热菜 2020年05月28日

渡江以后,马莲珍所在的野战医院,驻扎在刚刚获得解放的常州。大军渡江后,除去主力继续向新的战场推进外,在刚刚解放的长江沿线城市都留下了一些需要休整的部队留守。严治中所率领的团队留守在苏州休整,团部就设在苏州一所著名的园林师园。

晓燕在母亲腹中,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个转折点,参加了解放战争最后一场重大战役——渡江战役。可以说他是听着渡江战役的枪炮声、闻着战火的硝烟,在母亲的腹中一天天长大,却又是在庆祝解放的锣鼓和鞭炮声中诞生。

9月中旬,马莲珍临产前,严治中特地从苏州赶到常州,等待自己新生儿的诞生……

晓燕,曾经有过一个兄长,他的名字叫海燕。可惜,他生不逢时,出生在抗战时期的“皖南事变”。马莲珍在突围前,将刚刚满月的孩子托付给了安徽云岭的老乡。以后就失去了孩子的消息。接着,马莲珍又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看着身旁的三个女儿,严治中总会思念那个生死未卜的长子,也更加渴望这次可以生下一个儿子,来慰藉那种很特别的心情。

严治中早几天就从部队驻地苏州,赶回到常州,来等待第五个孩子的出世。1949年的8、9月,大规模的战事毕竟已经被和平所代替。驻扎在苏州的部队,主要也只是休整。他这个团政委请假离队,也就没有什么不放心了。

9月18日晚上,马莲珍开始阵痛,被送进了产房。严治中就一直在外面守着,一步也没有离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严治中也更加焦躁不安。他不停的在院子里走动,看着那些医生和护士出出进进。

一直到了第二天的拂晓时分,当东方渐露晨曦的时刻,产房里传出一声很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这“哇”的一声,让他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严治中很快又皱紧了双眉,低声嘟囔了一句。

“生出来就大哭,看来又是个小丫头。”

身旁的警卫员没有听清楚,忙问:“首长,你说什么?”

严治中挥挥手,说:“没有什么,快去问问是男孩,还是女孩子?”

严治中自己生怕得到一个失望的答案,便叫自己的警卫员去确认。不等他的警卫员上前询问,一个年轻的女战士已经打开房门,跑出来向他报喜了。

“恭喜首长。马政委给您生下一个儿子!”

严治中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开了花,几个健步跃上了台阶。

那个女战士一伸手把他拦住了,说:“首长,你现在还不能进去。”

严治中急得一把将头上的帽子抓下来,在手里攥成了一团。

警卫员上去对女战士说:“嗨,你这个丫头,我们首长要进去看自己儿子。你凭什么拦许多没有货源的C店店主和想利用络就业的人都追随着两个“旺旺”(阿里旺旺和淘宝旺旺)的脚步着?”

那个女战士一重要镜头的被删减点不示弱昂起头回敬一句。

“喂,你这个兵蛋子,干嘛这么凶?这里是医院的产房!里面还没有收拾好,你们这些大男人怎么可以进去?”

他们两个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惊动了屋子里的其他人。

给马莲珍接生的院长走了出来,把这两个年轻的男女战士训斥了一顿。“你们在这里吵什么?不知道这里是医院?耿秀英,你快进去先把马政委和孩子送到病房去。”

又对急得抓耳挠腮的严治中说:“老严,恭喜了。你盼来盼去盼儿子,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先别急,我已经安排把她们母子送到病房去了。你等一等就可以抱你的宝贝儿子了。”

严治中喜形于色的说:“黄院长,谢谢了。谢谢你。”

“怎么样,给儿子起名字了吗?”

严治中拍了一下自己的头,说:“怎么把这个要紧事忘了?”

黄院长在他肩头轻轻拍了一下,说:“那就快想吧。等起好名字再去抱儿子。”

严治中又在院子里走动起来。

他望着越来越亮的天空,心中一动:儿子生在1949年9月19日的黎明拂晓。现在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了,中国的黑暗即将过去,对中国来说也是拂晓时分。儿子的名字里面应该用个“晓”字。长子叫海燕,那么这个儿子就叫“晓燕”吧。希望未来的中国像一只凌空的雏燕,可以一天天繁荣富强起来。

严治中怀着对祖国未来的憧憬,给新生的儿子起了个名字。他可能从来不曾想过,这是一个太过“女性化”的名字,是一个儿子一点不愿意接受的名字。他更加不会想到,儿子会因为这个太“女性”的名字,一辈子都在闹笑话。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马莲珍在分娩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她知道自己没有奶水,工作也不会允许自己有时间来亲自哺育儿子。便托人在常州城里找了一个奶妈。她姓陈,叫琴娣,在一个月前自己刚刚生下一个女儿。马莲珍在临产前已经叫人把她找来,让晓燕一出世就可以吃到奶水。在晓燕一周岁以前,都是陈妈妈用她的奶水在哺育着晓燕。

大约在49年底,严治中和马莲珍先后奉命调往上海。严治中的团队,驻扎在上海市郊的松江县,担任松江军分区的政委。马莲珍担任了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的军代表。

家安在老西门附近,的一个小弄堂里,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楼。楼梯是木质的,在木楼梯上上下下跑动时,总会发出“咚咚咚”的响声。

到上海不久,严治中从家乡南浔镇,把母亲接到了上海。挺大一个家,严治中的老母亲,还有专门给儿子喂奶的琴娣,家里平时人就不算少,除去祖母、恩娘、耿妈妈,还有两个分别带晓燕两个弟弟的阿姨和两个弟弟。到寒暑假,三个在杭州西湖子弟住读的姐姐回来了,家里就更加热闹了。到处都是孩子的声音和身影。那座木楼梯在孩子们的奔跑中,整天都在“咚咚咚”的响个不停。马莲珍是每天都回家的,可总是很晚。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和她一起吃晚饭。严治中很少回家,除去逢年过节,总要一两个月才看的见他。

晓燕四岁的时候,马莲珍把他送进了幼儿园。

每天负责送他去幼儿园的,是晓燕另外一位祖母,她是严治中的庶母。据严治中告诉晓燕,晓燕的曾祖父曾经是南浔镇很有名的大地主,号称“严十八太公”。在曾祖父那一代,“严氏家族”还是个人丁兴旺的望族。曾祖父在家族中排行十八,所以得了这个称号。他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祖父是长子。曾祖父为他在家乡娶了一房妻子,也是南浔镇大户人家的女子,姓陶。她就是严治中的生母,晓燕的祖母陶娴贞。祖父却很不满意这门婚事,很快就丢下他们母子在南浔镇,自己去了上海。除去定期寄钱下去,很少回去看望。他在上海另外娶了个妻子,叫徐夷芬,是苏州人。她也生下一个儿子叫严志华,1948年去了台湾。

大约是晓燕三岁的时候,就是这位庶祖母带着晓燕,第一次去看望祖父。祖父看上去少言寡语,十分严厉的样子。他一点都不喜欢这个“爷爷”。可庶祖母告诉他,祖父很在意他这个孙子。理由很简单:晓燕是长子长孙,而且是严氏家族的长子长孙。在祖父去世前,差不多每周,都会让庶祖母来领晓燕去他那里。

祖父是在晓燕五岁时去世的,严治中和马莲珍都没有去参加他的丧礼。这里的原因很清楚,一是严治中和祖父关系一直不好,而更加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不愿意去充当,一个大地主的孝子贤孙。这应该是那个年代的一种革命思潮吧?庶祖母偷偷把晓燕接了去充当孝子的角色,晓燕是唯一参加过祖父丧礼的人。

丧礼是按照老派风俗办的,请了和尚、道士闹腾了好几天。庶祖母每天一早把晓燕接走,晚上再送回来。马莲珍却一点不知道,直到几年以后,她才知道庶祖母买通了所有人瞒着自己。

父去世以后,马莲珍不知出于原因考虑,把晓燕这位庶祖母接到了家里。从那个时候起,她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大家都叫她“好婆”。

在上海的时候,好婆对晓燕是很好的。虽然不是她亲孙子,可她真的很宠爱晓燕,每天都是她接送晓燕去幼儿园。

记得他家的弄堂口,有个修鞋的铺子。铺子的老板养了一只会说话的八哥。每天都把鸟笼子挂在门口的屋檐下。八哥不停的说着“皮鞋擦伐?”。八哥尖利而清脆的说着这样一句上海话,总会吸引许多路人伫足。人们围着这只八哥不停的逗着它说话,也会有人就便走进铺子去擦皮鞋,或者修理一下自己的鞋子。

其实很多时候,这些人们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理由,可以继续逗八哥玩玩。这只会说话的八哥,成了鞋铺的活招牌。

八哥不止会说“皮鞋擦伐?”。它很聪明,会说很多话。它看见有人走进铺子,就会问一句“侬好,吃饭了伐?”客人走出铺子的时候,它又会说:“再会,下趟再来。”

八哥的上海话并不准确,带着一股苏北味。好婆说那是因为,这个铺子的老板是苏北人。晓燕很喜欢去看这只会讨巧、会说话的八哥。只是这个弄堂口连着大马路,耿妈妈是不会允许晓燕自己一个人,跑去看八哥的。三岁以前,都是耿妈妈抱晓燕去看。以后好婆来了,抱晓燕看八哥,成了好婆博得晓燕好感的重要方式。

好婆一开始出现在晓燕面前的时候,晓燕对她并没有什么好感。晓燕小的时候最依恋两个人,一个是恩娘,还有一个是耿妈妈。

祖母虽然是最疼爱晓燕的人之一,可晓燕并不依恋。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很小,总想有人抱着自己出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可晓燕的祖母是个小脚,真的是那种“三寸金莲”。她自己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特别是上下那座很窄又很陡木楼梯的时候。家里的人是不会让她抱着晓燕出门的。在晓燕的记忆里,祖母几乎没有抱过自己。

好婆不同,她是“解放脚”。就是曾经裹过脚,以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放开的那种。那时好婆只有50来岁,还很年轻。

她第一次出现在晓燕家的时候,晓燕正在吵着要去看八哥。晓燕又哭又闹,坐在地板上撒泼。偏偏大家都有事,没有这样的闲工夫,陪晓燕去看八哥。家里的大人都知道,晓燕只要站在那只八哥的面前,没有一两个小时,就休想哄他回家。

好婆进来看见晓燕赖在地上,就想把晓燕抱起来。晓燕死活不让她碰,哭闹的更加凶起来。

好婆弄明白了原因,便对晓燕说:“阿婆抱你去看八哥好不好?”

晓燕一听就止住了哭声,自己爬起来。好婆把晓燕抱起来,对大家说:“我带他去吧。”

……

以后,晓燕就常常会盼着好婆来。因为她不仅会抱晓燕去看八哥,还会抱他上街买些好吃的东西。就这样好婆渐渐博得了晓燕的好感。

晓燕小时候是不知道其中原因的。长大以后才明白了,她的身份决定,要想在这个家庭站稳脚跟,就需要找到一种依靠。晓燕是家里的长子,严治中和马莲珍对晓燕从小特别宠爱。

好婆是有文化的,她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共产党的天下越来越牢固,自己的亲生儿子在台湾。恐怕是一年半载回不来了。迟早自己要依靠严治中来赡养自己,要讨好这个非亲生的儿子,最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博取他这个宠儿的好感。

精明的好婆做到了这一点,她很快成为晓燕最依恋的人之一。不仅从开始上幼儿园,接送晓燕的就是好婆;直到以后,家搬到北京,晓燕读小学了,接送晓燕的还是好婆。甚至连开家长会,也总是她去参加的。

好婆不仅有文化、精明,而且长的很漂亮。她是苏州人,长的小巧玲珑,一口很糯的吴语。偶然的时候,还会哼上一段评弹。还会烧一手很出色的小菜,这一点恐怕也是她很快取得在家庭地位的理由之一。好婆的菜肴有浓重的苏帮特色。她做的“霉干菜烧肉”“栗子烧肉”“红烧狮子头”……这些品牌经典菜肴,让人回味无穷。

晓燕从小是很顽皮的,记得在五岁的时候,曾经闯过一个挺大的“祸事”。那是夏季的一天,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已经安静的开始睡午觉。唯有他一点不安分,一直在动,而且还要去“骚扰”邻居。

无奈之下,值班的老师把晓燕领出了班级,带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强迫他睡在沙发上,自己坐在旁边看守。晓燕便假装老老实实的闭上眼睛。老师看他已经安安静静的合上了眼睛,一动也不动的躺在那里,以为晓燕已经睡着了,便起身走了出去。可能因为不放心,她翻身将房门在外面上了锁。

她一点没有想到,她刚刚离开,晓燕就一骨碌爬了起来。跑到门前,拉了拉门,知道已经被老师锁了。开始四下打量着动起脑筋,很快就发现门的上面有个半开的气窗,心里就有了主意。

先是搬来了老师的椅子,放在门边,然后爬上椅子,又扶着门,居然站在了椅子的靠背上,试图爬上去。可个头还是太矮了,够不着门框。只好又爬下来,重新想主意。搬来一张椅子,打算把两张椅子叠在一起。可是发现椅子的四条腿间距和椅子面的大小差不多,上面的椅子在那里摇摇晃晃,是没有办法爬上去的。他只好又把那张椅子拿下来,一面喘着气,一面擦着一头的汗,重新动脑筋。

把目光停留在老师的办公桌上。这个办公桌,对一个才五岁的男孩子,算得上是个“庞然大物”。他竟打算鼓起勇气,要把它搬到门边上去。

晓燕休息了一阵,然后走到办公桌旁边,用两只小手抓住桌子腿,试图将桌子移动。那桌子纹丝不动!他明白是自己的力气太小了,刚才又折腾了一阵,现在已经没有力气去移动这个“庞然大物”。晓燕开始想怎样可以让它变得轻一点?他搬掉了桌面上那些书报、文具。然后,又把几只抽屉一只只拉了出来。

共 12 79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孩子的成长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事、学校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如何对待“问题孩子”,要多方共同教育和关心。“严晓燕从一个“问题儿童”,蜕变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说明了孩子教育成长的环境的重要性。语言自然纯朴,情节跌宕,具有启迪和教育指导意义。感谢江南老师给我们奉献如此教育和指导下一代的厚礼,恳切欢迎广大读者朋友阅读并从中受益。【:丹枫醉晚】

1楼文友: 10:07:18 对于家庭孩子的教育成长具有指导性,是教师教育工作的辅助教材。祝江南先生愉快。

回复1楼文友: 11:44:17 谢谢丹枫

2楼文友: 17:1 :17 孩子顽皮却带着聪明,聪明中透着智慧,这样的孩子如果教育引导的好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所以如何引导教育这一类的孩子是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大宅门中那位先生对白景奇的引导教育方法就很有启发性。引导的好,成就一个孩子,引导的不好毁了一个人才。因此,如何教育问题儿童成就一个未来的人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每个孩子有他不同的个性与性格特点,要因人而异方能行之有效。可惜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老师的这篇小说很有可读性,提出了一个专门针对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章的语言朴实,情节起伏,是一片好文章。

回复2楼文友: 11:44: 1 谢谢冰凌

楼文友: 21: 4:07 梧桐情谊浓,

百鸟朝凤凤。

江山天地宽,

卧虎又藏龙。

欢迎赐稿,欣赏佳作,问好,祝创作愉快,梧桐因你而精彩。

回复 楼文友: 11:4 :57 谢谢文苑君。

揭阳治疗白癫风医院
韶关好的白癜风医院
陕西白癜风好的医院
友情链接: 最全的凯里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