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张教授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经验
咳嗽是儿科肺系常见疾病,病因有多种,其中外感风邪及内伤乳食而导致咳嗽者居多,而食积引起的咳嗽常被临床所忽视。《景岳全书?小儿则》曰:“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张士卿教授从医执教40余年,学验颇丰,造诣深厚,擅长儿科,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老师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受外邪侵袭。肺乃五脏六腑之华盖,主皮毛,机体一旦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均会影响及肺,引起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上逆而致咳嗽。《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且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现在小儿饮食多以高蛋白、高脂肪为主,或暴食暴饮,或恣食生冷、油腻、煎炸、辛辣等食物,脾失健运,饮食停滞,积而不消,则成食积。正如《素问?痹论篇》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在鹏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聚而生成痰浊,贮存于肺,阻滞气机,或食积曰久,郁而化为咳嗽。《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明确提出食积咳嗽。张老师认为小儿稚阴稚阳、肺脾皆不足,贪食生冷及肥甘之品,积滞中脘,致使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久则积滞化热,蕴湿成痰,上迫于肺,阻隔肺气而成食积咳嗽。
临床症状
食积咳嗽一般起病缓,病程长,正如《素问?咳论篇》所说:“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医宗金鉴》也明确提出:“虽云脏腑皆咳嗽,要在聚胃关肺中。”指出饮食停积于胃,是咳嗽的重要病因。食积咳嗽除咳嗽外,多兼食积郁热的表现,且多数病例先有食积表现,后发咳嗽。食积咳嗽为肺胃两经之病。患儿咳嗽每于进食或感受外邪后发作,且以夜间或黎明为著,诚如《丹溪治法心要?咳嗽》所云:“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流入肺经。”《血证论》也说:“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出“曰夜亦咳,惟早晨咳甚,胃中有食积”。另外,食积咳嗽患儿喉间多有痰鸣声且吐黄痰,咳甚时呕吐食物痰涎,如《幼幼集成?哮喘证治》有”因宿食而得者,必痰涎壅盛,喘息有声”之论《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咳嗽门》明确提出食积咳嗽为“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并注曰:“积嗽者,因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而饮食不节,宿食内停,气机不畅,胃失和降,久则化痰生湿,郁而化热,痰热扰动心神,故患儿又易不寐。正如《内经?素问》所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对食积咳嗽伴有的食积化热症状,以脘腹胀满甚或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嗳腐酸臭、口臭、手足心热、夜寐不安、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偏红、苔厚腻、脉滑数多见。
治法方药
张老师临床常以保和丸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因脾土为肺金之母,母病及子。故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除积为本,化痰除湿、利肺止咳为标,标本同治,效果显著。保和丸为朱丹溪所创,该方药味精简、组方严谨,能消积和胃,清热利湿,升清降浊,调理脾胃,宣通气机,为消食导滞之轻剂,属于中医消法方药。前人多用本方治疗饮食积滞之证。保和丸虽然消积,但其力量平和而不峻厉,于胃无损,所谓“祛邪而不伤正”,因而名为”保和”。如《成方便读》说:”此方虽纯用消导,毕竟是平和之剂,故特谓之保和耳。”二陈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化痰之祖方,其中半夏为君,辛温化痰且可降逆和胃止呕;橘红为臣,理气消痰;佐以茯苓健脾,消除生痰之源;甘草、生姜解毒,调和诸药;乌梅收敛肺气,因方中半夏、陈皮均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为名。《医学入门》曰:“食咳,因食而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二陈汤加厚朴、山楂、麦芽。”临床治疗时,张老师常随症加减,若腹胀明显者,加厚朴、枳实;腹痛者,加白芍、川楝子;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食积化热者,加清热之品,如黄芩、知母、栀子等;寐不安者,加炒酸枣仁、远志;便秘者,加槟榔、制大黄;咽痛者,加牛蒡子、桔梗。
典型病例
李某,男,6岁,2010年11月6日初诊。患儿发病2周,咳嗽、吐黄痰,以入夜、晨起为著,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不适,口气臭秽,大便偏干,3日1行。
查体:面色萎黄,咽红,双肺可闻及少许散在痰鸣音。曾用阿奇霉素治疗4日,并口服宣肺止咳化痰中药7剂,症状改善不明显。经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儿此前食用过量牛肉汤后出现咳嗽,咽喉疼痛,咳痰色黄,咳甚则呕吐胃内不消化食物,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其父诉患儿平素偏食,喜食肉食,不吃蔬菜。辨证为食积咳嗽,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清热化痰、利肺止咳。
处方:茯苓10g、陈皮6g、法半夏10g、连翘10g、莱菔子6g、牛蒡子10g、桔梗6g、使君子10g、乌梅10g、枳壳6g、槟榔6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瓜蒌皮10g、制大黄3g、炙甘草3g。4剂,每日1剂,水煎取400mL,早中晚3次分服。
2诊:腹胀、便秘等症消失,咳嗽、咳痰明显减轻,去大黄,继服3剂,患儿咳嗽、咳痰症状消失,纳呆、口臭、便干明显改善。后嘱患儿多食蔬菜、节制饮食,咳嗽未见复发。
体会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常不足,若后天失养,饮食内伤,则造成食积内阻,化热生痰,上蒸于肺,引起食积咳嗽。此种咳嗽属肺胃同病,用抗生素及一般宣肺止咳药疗效欠佳,宜消食止咳并治,健脾消食除积为本,化痰止咳为标,积消咳止,再调理脾胃,恢复脾胃功能,并注意饮食调节,预后较好。肺病治脾胃,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食积咳嗽常伴有大便秘结的症状,故张老师认为在消食化积、宣肺止咳的基础上,应酌加通便之药。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属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大便下传,腑气通降,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张老师同时注重后天脾胃的调护,因此常嘱咐患儿家长给孩子多食水果蔬菜,饮食以容易消化、清淡为宜,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尤其避免吃巧克力等脂肪过高食品,以免伤肺败胃。因肥甘厚味易产生内热,导致咳嗽加重,且痰多黏稠,不易咳出;过凉则造成肺气闭塞,使咳嗽日久不愈。古云:“食肥生痰、食辣伤肺。”同时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即丰富多样化的饮食可培补后天营养需求,以减少疾患发生。此正如明代万全所说:“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
剖宫产术后腹胀便秘的原因
大脑血管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