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戒掉了情绪

汤羹 2020年02月24日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朋友圈戒掉了情绪?

  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承担他人的恶意,因为每个生命都不容易。

  有末那微信的人都知道,我的朋友圈几乎不发情绪。

  因为在某些人那里总会变了味,索性我就把情绪戒掉了。

  我曾经以为什么都不说是安全的,直到今天我看到这个视频。

  看完视频《语言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可怕》,拿着手机的手控制不住地发抖。

  或许是因为愤怒,也可能是被戳中了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视频里的三个参与活动者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接受语言暴力。

  但在笑着回头看20个人给予的评价时,难过瞬间涌现在眼神里。

  20个人对3个人一句夸奖都没有。

  20个人在写下差评时脸上的面具,与眼里的恶意完美地结合成最怖人的画面。

  语言暴力,是一件最著名的无声武器。

  心理学家调查显示:

  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遭受过语言暴力;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乔任梁事件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更让很多人意识到语言暴力的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明星时时刻刻受到大众的关注,因此一点点瑕疵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变成网友口中的“欺骗”,“道德败坏”,因此更容易患抑郁症。

  以“憨豆先生”角色风靡全球的著名笑星罗温·艾金森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

  影片《英国间谍约翰尼》受到了影评家的猛烈批评,“憨豆先生”因此患上抑郁症,不得不接受治疗。

  也正是因为抑郁症,“憨豆先生”相当长时间里表示不接任何作品,现在“憨豆先生”依然在接受治疗中。

  语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

  一位知乎网友短短几字的回答直戳人心:

  堂堂七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正因为语言暴力伤人无形,很多人见怪不怪,觉得没什么。

  甚至会随赠一句语言暴力的受害者,“至于吗?”

  真的没有什么吗?

  不。

  1994年4月,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的一张《饥饿的苏丹》荣获普利策新闻奖。

  这张照片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苏丹人民生活的困境,充斥着一股浓浓的悲凉。

  同年7月27日,凯文·卡特结束了自己27岁的生命。

  身边只留着一张纸条:“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饥饿的苏丹》表达的是一个女孩即将饿死在地,而秃鹰在女孩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待女孩的死去。

  但大家盲目地抨击他,“踏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得的普利策,卑鄙自私的人,屠夫”。

  这些看起来无关个人痛痒的字眼排列在一起,彻底压垮了凯文·卡特对生活的希望,直接导致了他的自杀。

  凯文·卡特作品《饥饿的苏丹》

  末那随即想起之前在网上看过猎人与熊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猎人救了一头小熊,母熊为此十分感激,对他盛情招待。

  第二天,猎人走前说:“你的招待我很满意,可是你的臭味很难闻。”

  母熊听了虽不高兴,依旧友好地对救命恩人说:“为了表达我的歉意,那你用斧子砍我的头吧。”

  猎人照做了。

  若干年后,他们又相遇了,猎人问起母熊的伤,母熊说:

  我的伤早已痊愈,可你那句话对我心灵上的伤害却无法消除。

  语言很容易伤害一个人,却很难抚平一个人。

  我们用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应该用一生学会闭嘴。

  可能你随口对女孩子的一句相貌取笑,即使后来她女大十八变,外人看来她亭亭玉立。

  却没人知道她因几句嘲笑而藏在心底一生的自卑。

  可能你孩子一句无心的抱怨,即使他每天看起来多么努力勤奋,却没人知道脑海里反反复复出现的那句“丢人”。

  没有任何一个人应该承担他人的恶意,因为每个生命都不容易。

  我们每个人在开口之前,也都应该学会替对方考虑片刻。

  不要把“尖锐刻薄”美化成“毒舌”,学会把“心直口快”转化成“理解”。

  在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越应该正面看待每一个人。

  另外,末那为大家找到了著名心理医生对遭受过语言暴力或者在语言暴力的阴影下狼狈已久的人几条帮助性建议。

  1、难过时进食一些可以分泌多巴胺的食物

  2、找你最信任的人敞开心扉地倾诉心事

  3、确定一件积极的爱好,心情失落时切忌在情绪里钻牛角尖,及时切换场景做你喜欢的事情

  4、学会列小确幸清单,重温令你骄傲快乐的事

  5、在恰当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心里咨询与治疗

  每当末那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朋友圈抒发情绪时,就想起马东的那句话:

  被攻击是表达者的宿命。

  无论你是台上的演说家,明星,还是只是一个发朋友圈的普通人,都会有自己的无奈。

  也许戒掉情绪才是最好的选择。

芜湖治疗男科方法
洛阳男科医院地址
秦皇岛治疗白癜风医院
更多阅读
友情链接: 最全的凯里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