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韵七律二首外五绝一首

小吃 2020年06月30日

银河明玉宇,七夕说华年。旧事重怀忆,浓情又笔连。

庭前尝寂寞,枕上梦团圆。乞巧身生翅,不如做上仙。

五绝:铉斋和曉梅女史《七巧節感懷》詩

遙望天河遠,情牽憶舊年。山盟曾托負,往事任留連。

重复蕭辰怨,難期綺夢圓。荷鋤耕織伴,不去媚神仙。

七律:七夕(韵静轩原玉)

天河隔岸两心连,织女牛郎天地牵。

聚首每年鹊桥架,倾情此夜织情缘。

人间爱侣书佳梦,秋月凉宵乞巧传。

我愿佳期天意撮,分离不再守婵娟。

七律·七夕(静轩原玉)

银河南北眷心连,玉女檀郎两意牵。

冰鉴由来垂碧落,管毫总是伴书缘。

同携陌路酬吟醉,共守良宵乞巧传。

祈盼苍穹孚众望,尘寰情结尽婵娟。

共 46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诗词古韵】:指正诗歌从写景赞荷入手,用大手笔渲染出生机勃勃的夏日景色,摇橹赏荷,红绿相衬,动静结合,声情并茂,“裙扬半袂玉颜柔”“静出朦胧一片幽”。和静轩七夕的七律诗,写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会,还不错,情意浓浓,佳期如梦。五绝两首,符合格律银河明玉宇”“庭前尝寂寞,枕上梦团圆”。节奏鲜明,一挥而就。简练自然,一气呵成。几首均为和诗,步原作者韵,呼应的还不错,应是不错的和诗,推荐。【:木子花飘香】

1楼文友: 07:4 : 5 问候作者,欢迎赐稿!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回复1楼文友: 08:19:06 木子花飘香姐姐你好:你说的 和静轩七夕的七律诗,为平起入韵,按平水韵, 鹊 应平, 桥 应仄。 的确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还真的不很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聚首每年鹊桥架 的正格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我用的是其变格格式,即:仄仄仄平仄平仄。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第三字 每 这里应平而仄可以不考虑,算作不出律,平仄仄变成仄平仄是允许的。这其实是一种大拗是 特拗 句,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这似乎大大违反了平仄规则,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拗者,不顺也,违反常规也。可是这种七言的第六字该仄而平,第五字该平而仄,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 拗 了,故王力《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 特拗 。唐代大诗人杜甫、王维、李商隐和毛主席的格律诗等等,都多用了这种变格格式,例如:

七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白居易《邯郸至夜思亲》)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无题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毛泽东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答友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送瘟神》)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希望友友把说错的地方更正过来吧。外,我的这首《七夕》乃仓促而为,少委婉、少含蓄,韵味不浓。呵呵,谢谢,辛苦了。

回复1楼文友: 08:40:19 木子花飘香姐姐:我考虑哈可以把额联 聚首每年鹊桥架,倾情此夜织情缘 改成 聚首每年铺鹊路,倾情此夜织情缘 ,更对仗的,首句也由变格归回为正格格式。希采纳。

回复1楼文友: 09:0 :02 用这种本句自救方式,必须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声,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声,通融不得。一般不能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如果这样通融,五言成了平仄间等,七言三仄当头后面又平仄间等,吟起来拗口,听着不顺。所以,我考虑了才把: 聚首每年鹊桥架,倾情此夜织情缘 改成 聚首每年铺鹊路,倾情此夜织情缘 的了。谢谢姐姐。

2楼文友: 09:5 :40 我是不太懂格律, 但没说你出格啊,你可以细看按语。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回复2楼文友: 1 :44:58 改了好,说明你认识到了。但否认没说我出格。但你说的 和静轩七夕的七律诗,为平起入韵,按平水韵, 鹊 应平, 桥 应仄。 作何解释,是认为我前后平仄相反了,按理看似有问题,实际是变格格式的体现,不存在问题的。此话题就此打住,我也不想再说什么了,谢谢,辛苦了!

楼文友: 17:44:1 作为局外人谈点看法,不一定对。周佳磊这首七律诗,木子花飘香认为是美玉,我也觉得意境不错。是首好诗,美诗,但我觉得再提高一点,就更好了。

七律在古诗词写作中难度是最大的,七律对格式的要求苛刻。盛唐时期的七律诗是正统的,到了杜甫有了变格。

周佳磊这首七律诗首先重字较多,三个 天 ,两个 织 ,两个 佳 ,两个 情 。短短一首诗出现4个字9次重复,是不

其次是变格问题,

周佳磊的诗:

天河隔岸两心连,织女牛郎天地牵。

古: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通 ◆牵【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今: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 ◆牵【八寒,an,ian,uan, an】

聚首每年鹊桥架,倾情此夜织情缘。

古:仄仄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通 ◆缘【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今:仄仄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缘【八寒,an,ian,uan, an】

人间爱侣书佳梦,秋月凉宵乞巧传。

古:平通仄仄平平通 平仄平平仄仄通 ◆传【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今:平通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通 ◆传【八寒,an,ian,uan, an】

我愿佳期天意撮,分离不再守婵娟。

古:仄仄平平平仄仄 通平通仄仄平平 ◆娟【下平一先】

今:仄仄平平平仄通 通平仄仄仄平平 ◆娟【八寒,an,ian,uan, an】

按常规,平起押韵,第三、四句应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鹊 桥 出律。这是正统的说法,没有问题。

凡是不符合平仄规律的字都为拗。都得有补救措施。

这里周佳磊用了本句自救,第五个字拗,第六字救。但五六拗救通常用在律诗的第七句上。如在七言中,就是把 仄仄平平平仄仄 写成 仄仄平平仄平仄 ,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如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衰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即是这种句式。

如果作者本句自救用在通常的律诗第七句上,木子花飘香会说你本句自救用得好。再者说,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为什么呢?可能诗人觉得这样改一下,读起来,抑扬顿错,朗朗上口,愿意这样改。别忘了,此句型是经常用在第七句。强调一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原则上是不能改的,但六可通容,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就是五六拗救。通常放在律诗第七句上。

放在第三句不符合通常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不能不论。周佳磊此句第三字为仄,不对吧?作者本身不是没错吧?我们应注意还有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格式是不可以改变的。

聚首每年鹊桥架,倾情此夜织情缘。

古:仄仄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通 ◆缘【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

今:仄仄仄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缘【八寒,an,ian,uan, an】

周佳磊改为: 聚首每年铺鹊路,倾情此夜织情缘 。我认为改得好,用这种句型时,七言第三个字必须为平声,不能不论。但句中有两个情字,按理应当再改一改。

在实际写作中不可能每个字都恪守平仄很难办到,第五个字是最自由的,平仄都算你对,第六个字救一下,也行。但最好按通常规律办,放在第七句最好,第七句可放宽,古来留下的,老规矩。放在第七句,没人敢说你错。公认的,谁敢犯众怒,也就都认了。

本句自救,即谓在同一句中用拗救,一般用于对孤平的拗救。

当然可本句救,也可对句救,对句救也常见。很多诗人喜欢用补救,因为它令得诗句的平仄有所起伏,也有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也有在 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也是允许的。就是二四六位置上拗也有。有的就不救,也正常。在七言中,就是把 仄仄平平平仄仄 写成 仄仄平平仄平仄

我主张写诗先按古今通押,平仄全合的路子走,先过平仄全合,古今通押关。再过意境关。再提高。如果水平高,玩点变格,让诗词叠荡起伏,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按古人的路子走,按通常规律办。谢谢周佳磊诗人,谢谢木子花飘香大师。 散文爱好者。

4楼文友: 17:45:48 周佳磊这首七律诗首先重字较多,三个 天 ,两个 织 ,两个 佳 ,两个 情 。短短一首诗出现4个字9次重复,是不是有些多呢?诗词中一般很忌重字,尽量避免。要字字精炼,字字珠矶才好,也许我要求过高了。 散文爱好者。

苏州白斑疯医院
廊坊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小孩反复拉肚子是肠炎吗
友情链接: 最全的凯里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