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是种微博病覆盖

小吃 2022年01月11日

核心提示:在我看来,写不写繁体字,无关文明,有关方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写法,干吗非用前代的器物束缚后代人。孔乙己知道“茴”字的六种写法,他就代表华夏文明了吗?

浏览微博里各种言论,发现许多言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用全称判断,爱走极端,喜欢刻意将一个观点说得非常犀利。比如,如今写繁体字和认繁体字的人越来越少了,就有一个艺人在微博里充满愤慨地批评: 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一个并非研究汉字的人,在关于汉字判断上本应谨慎、克制些,别满嘴跑火车,可这位先生竟毫不谦虚地上升到了 华夏文明已死 的层次,让人瞠目结舌。

在我看来,写不写繁体字,无关文明,有关方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写法,干吗非用前代的器物束缚后代人。孔乙己知道 茴 字的六种写法,他就代表华夏文明了吗?还不是成为被人嘲弄的对象。华夏文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 日日新 的生命力,今天其实已少有 笔者 (用笔写字的人),而多是 键人 (在电脑键盘上打字),却改变不了我们华夏子孙的文化DNA。不能将华夏文明偷换和简化为繁体字,有华夏人在,华夏文明就死不了。

我理解,这位艺人的观点可能并没有这么极端,也不至于会蠢到将华夏文明和繁体字简单挂钩,现实中与人交流时他绝不会作这么极端的判断,他是在微博里这么说的。微博似乎非常流行这种 什么什么已死 的极端、全称且耸人听闻的惊悚性判断。其实,这位艺人只是想批判一下如今一些年轻人不识繁体字,而许多文明都蕴藏于繁体字中,这种对繁体字的陌生会割断我们与祖先的文化血脉,导致文明的传承出现问题 这样表述,就不会引起争议,因为下判断时都很谨慎,都有余地和限定,而没有用全称和断语。

可如果这么表达,在微博上就很难引起关注,所以络流行的是 语不惊人死不休 ,必须走极端,必须用惊悚的判断,必须用诱人的比喻,你得用 史上最美 甚至 宇宙最美 才能让已经有了审美疲劳的人抬一下眼皮,你得用 什么什么已死 才显得你的判断 高端大气上档次 。发生一起违法乱纪事件,你得说 法治已死 才吸引眼球;一个孩子犯错误了,你得用 90后如何如何 才显认识深刻。这位艺人其实也就是对 年轻人不认繁体字 不满,这种问题批判表现在微博上,就成了 华夏文明已死 。

不仅艺人,一些专家也是如此,现实中还算严谨,一上微博就满嘴跑火车,迎合围观者的消费快感而说很多 逞口舌之快 的极端言论,没有严谨的推理与论证,不讲理不讲科学。

微博上每天都是各种 掐 ,掐得鸡飞狗跳四处口水,掐死一个算一个,为什么会掐?问题就出在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上,很多观点表达得缓和一些,有余地一些,少用全称判断,就不至于引发那么大的争议。求同存异,就能天下大同。而一些人的表达,偏爱的是求异而存同,用极端的判断放大分歧,沉浸于讨伐和口水的快感中不能自拔。动不动就 中国如何如何 ,动不动就 西方价值观如何如何 ,动不动就 中国房价永远会涨 ,还喜欢说 东方文化如何 外国人如何 河南人如何 ,这些全称的极端判断就是纷争之源。争来争去毫无价值,你说有的美国人是好的,他说有的美国人是坏的,有啥好争的?

而拥有孔卡 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种微博病,有人身患此重病还不自知,这病必须治,如不治,害己害人害微博。

经常闹肚子
跑肚怎么办
肠炎怎么调理
友情链接: 最全的凯里美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