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被老师批评五次6岁男孩压力大突然失明
一个6岁的男孩,吃饭吃得好好的,突然告诉家长:“我看不见了。”父母吃惊得拿不稳筷子,立刻将其送到医院治疗。结果,医生用了一袋维生素糖浆就让孩子“复明”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医生用什么神奇的药物,还是孩子故意欺骗家长?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
事发:
夜里孩子突然失明家长着急上火
11月12日20:00左右,一对年轻父母带着一个6岁的小男孩急匆匆地跑进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急诊,后面还跟着孩子的外公外婆,大人们脸上都是十分焦急的神色,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救救我家孩子,小孩眼睛看不见了!”
当晚值班的是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钱晶主治医师,她首先先让家长平静下来,然后询问孩子的情况。原来小男孩涛涛(化名)在晚上吃晚饭的时候,突然告诉家里人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了,连面前的人影都看不清,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涛涛的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一下子惊呆了,吃饭的筷子都拿不稳掉在地上了。反应过来的一家人也顾不上收拾桌子,带着孩子直奔儿童医院。
疑问:
是真的病了,还是在欺骗大人?
孩子突然失明绝不是小事,钱晶主治医师立刻仔细检查孩子的眼睛。结果,她发现,涛涛的双眼的确是看不见物体,而且没有光感。于是,钱晶又让孩子往一面墙的方向走去,并告诉他:“如果我不喊你停下,你就不要停。”
于是,涛涛真的就往墙的方向走去。结果,明明前面是墙了,涛涛还是没有犹豫地撞了上去,就听到“哎哟”一声,涛涛的额头撞到了墙上。经过这个测试,钱晶心里有数了:“这孩子的确看不见。因为正常人如果看到前面是墙的话,肯定会停下来,而涛涛毫不犹豫地撞上去,说明他真的看不见了。”
经过这个实验,涛涛的家人更加着急了。“医生,救救我家孩子吧,这么小,怎么能看不见了呢?”家人的眉头紧锁,一脸焦虑和担忧。
于是,钱晶开始怀疑,涛涛是不是大脑发生器质性病变,压迫神经导致失明呢?于是,她让孩子去拍了头颅CT进行检测,但检测的结果却证明,涛涛一切正常,并没有什么器质性的问题。
一边是孩子真的失明了,一边是各项检查都正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此,钱晶陷入了思索中……
治疗:
喝下一袋维生素糖浆双眼复明了
考虑了一会儿,钱晶觉得还是要从孩子的病史着手。于是,她开始进一步询问孩子最近的一些表现。
涛涛的父母说,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但是很听话,平时对自我要求极高,在幼儿园时,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力争做到最好。如果一旦有表现不佳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就会低落。
最近两天,涛涛因为一些小事被老师一连批评了5次,情绪一直比较低落。“他每天放学回来,就像数数一样告诉我们,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今天是第五次被老师批评了”……
听完了家长了介绍,钱晶进一步确认了心中所想。于是,钱晶对他进行心理暗示。“涛涛,你的眼球神经损伤了,医生给你吃一个神药,这个药很贵的哦,但是一吃就好,吃完你的眼睛就看见了,看得比原先更清楚!”家属也在一旁配合医生进行劝说。
于是,她让涛涛服下了一袋维生素糖浆,没多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涛涛蹦蹦跳跳地说:“妈妈,我能看见了东西了!我能看见东西了。”他快乐的表现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于是,钱晶再次给他检查视力,结果,他的双眼视力均达到了1.0。家属万分感激,涛涛也跟着家长活蹦乱跳地回家了。
诊断:
这孩子患上“癔症性黑蒙”
昨日随后,记者联系上钱晶主治医师,她告诉记者,涛涛可能患上了“癔症性黑蒙”。这是一种心理原因导致的视觉障碍,患者因为癔症而导致双眼不能视物,表现为看不清物体或看不见物体。
这么小的孩子为啥会患上癔症呢?记者和孩子的家长心里产生了同样的疑问。钱晶表示,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
而这种病通常起病很急,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症状无器质性基础,包括分离型和转换型两种形式。分离型癔症呈情感暴发,患儿烦躁、哭闹、冲动、砸物、揪发、撕衣或地上打滚抽搐。转换型癔症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语等为主。
分析:
检查发现孩子具有癔症型人格
而涛涛的诊治过程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在钱晶与涛涛对话的过程中,她发现,涛涛具有一种癔症型人格。涛涛表现为想法很多,特别容易受暗示。例如,他连续5次被老师批评,他就觉得自己的是不是被老师嫌弃,是不是影响老师对他的评价。另外,他的两个好朋友因为视力下降,先后戴上眼镜。他也在幻想自己是不是也会眼镜不好而戴上眼镜。
钱晶表示,癔症型人格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种人格的人特别希望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其次,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同学戴眼镜,他也会幻想自己也可能戴上眼镜。第三,情感易变化,可能一些轻微的刺激,就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第四,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喜欢得到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
数据:
学龄前儿童高发一年能接诊10例
表示,儿童癔症多发于学龄及学龄前儿童,多见于5岁-12岁的孩子,但近年来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该院,一年下来大约能接诊儿童癔症患儿10例左右。
记者问,为什么学龄前儿童会高发此病呢?钱晶解释说,因为学龄前儿童开始慢慢感受到上学的压力。之前,他们在幼儿园中,多半边学边玩,即使学得不好,家长的心态也会比较放松,认为幼儿园的孩子没必要那么认真。
但一旦即将进入小学,那么,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会认真和注意起来,因为毕竟开始上小学了,认为一切成绩开始都变得重要起来,各方面的期望增加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孩子的期许慢慢开始增加,而孩子也开始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医生提醒,儿童的身心都处在生长发育中,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之外,家长和老师还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引起孩子癔症发作的负性精神因素。营造良好的学校与家庭环境,孩子犯错时,切忌粗暴打骂,要耐心的教育和引导。一旦孩子癔症发作,暗示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主要是语言暗示,还可药物暗示或行为治疗,同时尽早让孩子接受心理疏导,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
外地也有类似病例:
一听到父母离婚孩子倒地“失明”
另外,记者发现武汉也曾出现过孩子癔症病发的例子。据悉,一个10岁女孩一听到父母说“我们离婚!”她就突然脖子歪斜、嘴巴张大、舌头向下卷曲、双眼上翻,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当家长抱起孩子送到医院时,孩子表示自己看不见了。
据悉,女孩性格比较好强,当她的父母吵架闹离婚时,她当即倒地,把她扶起来后过会儿就好了。这次他们夫妻再次在家大吵,老婆提出离婚,孩子再次发病了。而且她告诉家长,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了。
在医生给女孩做检查时,女孩双手十指即呈“鸡爪”样向内收紧,胳膊腿抽动一下。由此,医生判断,女孩是由于受到父母离婚的刺激,精神过度紧张患上了癔症。于是,医生给女孩注射了葡萄糖,并告诉她“你的病已经好了”,“你爸妈不离婚了”,女孩的病症立马消失,并说笑自如。
专家表示,患儿一受到某些精神刺激或者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发病以引起父母关注,来得快,去得也快,用暗示疗法可终止癔症发作
突然心绞痛怎么办
北海治疗癫痫病费用